白士泮
拜读了张森林先生在12月18日早报言论版《东南亚华教本土化和职业化的思考》一文,觉得很有意思,也触发我一些感想。就“中文+职业教育”这个概念,笔者感觉整个东南亚区域的华文专业教育在以下两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面对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与不确定性,中国与亚细安的经贸关系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展现出强劲的协作与发展潜力。这些年来,中国与亚细安也已互为重要的投资来源地和目的地。中国下一步还将全方位拓展与亚细安互利合作,提质升级,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亚细安命运共同体。
在此背景下,东南亚的华文教学可以侧重中国的体制、中华文化与社会价值系统,并推动东南亚与中国大专院校之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这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以及东南亚企业进军中国,促进两地企业文化之间更好的交流与沟通。举个例子,合作方更好的交流与沟通,可以缓和甚至解决中国“996”的企业文化,和亚细安国家亲家庭、重视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职场文化矛盾。在促进相互谅解之下,中国与亚细安企业的合作关系会更融合,业务更上一层楼,更有信心走向世界舞台。
再来,由于中美科技脱钩,中国将以科技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指出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来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中国已经在积极建设自己的科技系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也显示,2021年中国有效专利数量排名全球第一。
彭博社发表评论说,中国近10年来一直专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这些高技术领域正为中国经济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
今天,中国已是创新大国,中国科技在全球包括东南亚的影响力日益强大。东南亚在科技专业教育领域有必要加强以中文为教学媒介、学习中国科技的内容,以更好地融合并应用中国科技创新成果。
在人类经济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依靠,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是文化存续的有力支撑,文化则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以上以经济与科技为动力,同时促进与成就文化互动与中华文化传承,未尝不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海南省金融发展促进会高级顾问)
转载自25/12/2023
联合早报《言论版》